散墜

散墜是這次體驗劇場期末演出的主題。主要以演出玉簪記的四個折本:琴挑、問病、偷詩與秋江。講述宋時,在道觀中潘必正與陳妙常的故事。展現人物與人物間,人物與時代間,人物與禮教間的矛盾。也是段引人入勝的愛情故事。

會有機會接觸崑曲也是因為體驗劇場這門課。上學期擔任這門課的助教,才開始對崑曲有了些認識。也遇到了一位讓我極佩服的老師—楊政達老師。

楊老師是一位極為優秀的年輕老師,他對崑曲相當的熱衷(優秀之類的言語就不必多數,可以自行google)。我認為體驗劇場這門課,有一部分的原因亦是因此而生。老師把所學的心理專業與興趣的崑曲結合,可能是我目前半夢寐以求的生活吧。

記得當初應徵助教時,老師提到這是堂以崑曲結合現代元素的課程。聽到這,我一回家就開始在youtube上找尋相關的影片。老實說,一開始是真的看不懂,甚覺無聊。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,雖說的都是中文,但戲曲中拉長的語調、多使用蘇州話,對於慣聽普通話的我就是個障礙。

但在我心中,崑曲的美有一大部分就來自於此。

傳統戲曲中的音樂在我心目中,並不佔那麼重要的地位。上學期課程,一次請到無垢劇團的舞者鄭傑文老師。課後,我向鄭老師請教這個問題,為何傳統戲曲中的音樂不像西方的歌劇,較有章法和織度。

「因為中國的戲曲是由文字引導音樂的」,中國戲曲中音樂的發展箝制於文字,由同樣的曲牌套上不同的文字,又是新的面孔。多數時間,文人把重點放在琢磨文字,使得文字合於曲牌的韻律,也就因此中國傳統戲曲中,音樂的發展就相較西方音樂發展來的緩慢。

鄭老師和楊老師同是建中紅樓青年與台大國劇社的成員。兩個人對崑曲都十分熱衷,也對其有獨到的見解。向他們詢問崑曲的問題,正是再適切不過了。從他們身上,我也慢慢的學習如何欣賞崑曲。

學期末楊老師就興奮的說,下學期要挑戰演出全本玉簪記。雖然沒有繼續當助教,但還是很期待老師的演出。一直在持續關注課程,記下表演的日期, 一定要親赴欣賞。

不同於上學期末的公演,我負責錄影的工作,時常要調整鏡頭對焦演員,並無法認真看戲。這次就能抱著觀眾的心態,好好的欣賞。更覺得,原來崑曲是這麼美的藝術。

前面有提到,文字是我認為崑曲最美的地方。當然我還是不懂呢喃的蘇州話。好在一旁有打出台詞。在每段話,演員尚未發聲前,我會在心中默念台詞。不得不佩服文人,精雕細琢的字句,隨演員與音樂婉轉流出。

待演員開始唱那段我已默念一至二遍的台詞時,便不須再逐一對照。如此一來,就可專注於演員的演出。這時崑曲的藝術就展現開來,空間上的、時間上的藝術。

為了讓觀眾能聽清楚演員的字句,傳統戲曲一字一句會刻意放慢與拉長,把每個字的音節完整說完。(在南管和崑曲中都能清楚看見這樣的展現。)這是時間藝術上的展現。這段時間的留白,正是我對文字的想像時刻,將精鍊的文字轉換成想像,在小小的舞台上變成各式各樣繽紛的色彩。

再來是演員的身段。這是空間上美的展現。演員的動作是似水般的流動,動作間以畫圓為主,從點、到線,以至於構成一個面。另外一個空間的展現是,演員的一個小動作,可能代表的是,開門、騎馬、跋山涉水,也就是一個小動作後,觀眾要自行想像場景的變換,時空在流暢的動作下快速的切換,如水一般圓滑。

政達老師很厲害。這次的演出由他獨挑潘必正的角色。我覺得老師的功力又比上學期演出斷橋時,又更上層樓。不過我這個外行人,要說細節也是看不出來拉。總之再一次看到老師的演出覺得非常感動。免不了結束和老師合影留念囉!

謝謝體驗劇場與戲曲賞析的同學,還有楊老師和高老師,以及演出的演員,帶來這麼精彩的表演!(明天的實境解謎有事不能去嗚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