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閣寺:毀滅作為一種美的可能

三島由紀夫: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武士

《金閣寺》是三島由紀夫 (1925-1970) 在 1956 年出版的小說,當時他三十一歲。在本作之前,三島已經出版了多部著名小說,其中包含《菸草》、《潮騷》與《禁色》等小說,其中長篇作品《潮騷》更獲得首屆新潮社文學賞首獎,更由東寶公司將其影視化。

才華洋溢的三島無疑是二十世紀中,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。作為同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學生的三島,他對太宰治有著複雜的情懷。三島多次表達自己對太宰治的厭惡與對其作品的嫌棄,甚至對其長相身材進行攻擊。然而,兩人在生命的完結上,卻異常相似的帶有戲劇色彩。

我對三島的最初印象是在文學課上聽到他的生平。1970年,三島率領楯(音 ㄕㄨ ㄣ ˇ)之會成員闖入陸上自衛隊總監部,試圖恢復軍隊實權並修改憲法限縮的交戰權。儘管三島慷慨激昂的對台下八百名士兵進行演說,並沒有士兵為之附和,取而代之的是將其視為瘋子的嘲笑。於是,三島選擇了一個日本武士最為激烈的手段 —— 切腹自殺 —— 來喚起在場人士的重視。三島也在介錯人的刀下,結束了他的一生,享年四十五歲。

那是 1970 年,三島成為了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武士。從現在的觀點來看,似乎相當不可思議。放在二十世紀末期,亦是為當時社會帶來不小的震撼。但由此也似乎可以推輪,三島在對於事物理解與實踐上,有著超乎常人的瘋狂與幻想。從這個角度出發,我們再往下來看這部三島在壯年寫下的《金閣寺》,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金閣寺:毀於一旦的百年古寺

三島透過《金閣寺》的故事,充分地傳遞了他對於美的想法。金閣寺故事的原型是發生在 1950 年,京都鹿苑寺大火事件。據調查鹿苑寺的見習僧人林承賢,因為對社會不滿以及外在受到廟方、母親造成的心理壓力下,縱火燒毀了有五百年歷史的古剎金閣寺。這在當時引起了社會相當大的轟動。三島對於這件事感到興趣,便實地前往該地訪查,探討促使林承賢放火的原因。以此為背景寫下了金閣寺。

故事的主角溝口自小便患有口吃,這不僅使他相當自卑,也造成了與周圍人溝通的阻礙。或許是受其父的影響,溝口從小便將金閣寺視為美的化身。金閣寺是他生命之中所能接觸到並最為接近的美,卻也成了他生命之中的阻礙,在大小議題上左右了溝口的選擇。溝口對於這個近在咫尺,卻又無法得到的美念念不忘,最終選擇將其毀滅。他認為這麼做才能使不確定的何時消失的美長存。

金閣無疑是件藝術品。該建築總共三層:一樓為法水院,是寢殿造的建築,為平安時期貴族的建築風格。二樓為潮音洞,為武家造風格的內飾,與寢殿造是截然的對比。三樓為究竟庭,是禪宗佛殿建築。三層樓建築風格截然不同,從外觀望去卻絕無違和,金碧輝煌的屹立在湖面之上。然而,我認為溝口對於金閣的執著,除了建築的外觀外,更重要的是加上了他的想像。

金閣就如前述般無所不在,但實際上卻看不見,就恰似鄰接這片土地的海洋

尚未親眼見過金閣的溝口,透過父親與周圍人的轉述,進而產生了對金閣的幻想。這個時候的溝口心中,金閣是朦朧霧中的一點黑點,巍巍然矗立在遠方金碧輝煌。

那只不過是一棟老舊髒汙的狹小三層建築。屋頂上的鳳凰,也只像隻烏鴉停在上頭。豈止是美,甚至給人一種令人心神不定的不協調感。我不禁暗忖,所謂的美,難道其實是如此醜陋的東西嗎?

殊不知,當溝口第一次親眼見到了金閣寺卻大失所望。那個被眾人描繪成世上所有美的化身之物,居然是如此的骯髒醜陋嗎?然而這樣醜陋之物在溝口首次見到後,在日後想像的過程中又再度萌芽,越發美麗而不可抹滅。以致最終求之不得而將其毀滅。

南泉斬貓:本末倒置激發的美

在溝口逐漸「黑化」的過程中,三島時不時的穿插了「南泉斬貓」的公案於其中。這則公案看似與主軸故事毫不相關,實則串起了燒毀金閣寺的中心思想。

池州南泉普願禪師: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,乃白眾曰:「道得即救取貓兒,道不得,即斬卻也!」眾無對,師便斬之。趙州自外歸,師舉前語示之,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,師曰:「汝適來若在,即救得貓兒也!」(出自《景德傳燈錄》)

普願禪師因為東西兩堂為了爭奪一隻貓咪爭執不休而出來主持公道。他要眾人悟出其中的道理,不然就把貓咪斬殺。頓時眾人鴉雀無聲,最終普願禪師只能將其殺雞儆猴以止息紛爭。不久後,趙州從外面回來,普願禪師便將這件事告知。趙州一聽完,便把鞋子脫下放在頭上後走出了房間。普願禪師明白趙州懂得自己的意思,便說道:「剛剛要是你在,貓咪就得救了!」

貓咪因為會抓老鼠,慈悲為懷的出家人本不該豢養。然而,眾僧卻因為這隻貓咪而爭吵,反而本末倒置。就好像鞋子本來應該是穿在腳上之物,趙州卻將其頂在頭上移動一般。眾僧沒有體悟這點,於是同為僧人的普願禪師用了極端的「殺貓」,來警示底下僧人。可是,普願禪師自己不也因此而殺生了嗎?

不僅眾僧本末倒置,連普願禪師本人也做下了相同的行為。我認為三島透過南泉斬貓這件事,來說明主角溝口的心態。前面提到金閣寺作為美的化身,其本身已然極具資格。然而,這樣唾手可得的美本應昭然若揭,卻因為顯而易見而容易遭人遺忘。溝口以一種激進的方式——毀滅,意圖重新喚起這「不平凡的平凡」。這樣激烈的手段就像是普願禪師作為出家人,本不應該殺生,卻以殺貓的手段換取眾僧的悟道一樣。看到這裡我聯想到的是,這何嘗與三島切腹自殺的選擇不盡相同?

認知:改變世界的美

儘管美與毀滅看似對立的態度,然而在毀滅之後美似乎又以另外的形式「永恆的存在」。比如說,人們將驚世駭俗的破壞紀錄。因為有了剩餘的斷垣殘壁,更顯得破壞之前彌足珍貴,美於此同時再度被讚揚且留意。

能讓世界改變的,就只有認知。你懂嗎?其他東西沒有一個能改變世界。只有認知,才能讓世界在維持不變的狀態下改變樣貌。從認知的眼中看來,世界恆久不變,同時也永遠在改變樣貌。

小說中溝口的好友柏木曾對他這樣說道。他猜測溝口意圖透過某種激烈手動來重新喚起金閣寺的美(一種金閣寺未曾獲得過的美),於是告誡他激進的行為雖然能喚起遺忘的美,但並非唯一的手段。甚至是說,可能依舊無法改變世界。但認知——若能改變認知,無論世界維持不變與否,都能改變其樣貌。

我於此中的心得是,要挖掘那些日常之中因為過於平凡而被我們忽略的美,除了激進手段一途,更重要的是要從認知做起。首先必須從認知上有意識的去觀察這個世界,那些一成不變的事物可能因此有了不同的色彩。

我舉個自己的例子。

從家裡到捷運站的路上會經過一條車來人往的主幹道。通過這條六線道的馬路之前,總要等上超過一分鐘的紅綠燈。日復一日的我在此前停下、等待,無意識的等到號誌轉換為綠燈後匆匆通過。直到某日,在重複的停下、等待的過程中我抬起了頭,赫然發現對面的台灣欒樹居然變色了。變了一半的金黃迎著暖陽撒下,我因此對對街一成不變的樹木有了不同印象。

這件事提醒了我,「美」其實不曾消失,只是我們太習慣於它的存在。真正的「毀滅」或許不是燃燒建築,而是遺忘了日常的感動。

推薦給想了解三島由紀夫毀滅美學的人

我個人覺得《金閣寺》這部小說,在情節的安排和順序上並不是太難理解。但如同許多古典日本小說一般,「物哀」之美藏在文字之中使得不同文化的讀者並不是那麼好體會。除此之外,我覺得儘管南泉斬貓的公案在此故事中舉足輕重,但若對寓意不了解或無法與燒毀金閣寺做出連結,可能會因此而感到出戲。反之,若能做出一些連結,整部小說涵蓋了很多三島想要傳達的思想。無論是對於「毀滅美學」或者是三島由紀夫這個人,一定能有相當程度的收穫。

「我把煙蒂按熄在煙灰缸裡,然後站起來。」

或許,讀者在看完這部小說後,就如同書中主角溝口一般,也會對於「美」又會有重新一番的認識。